
韩国38年来首次修宪讨论正式启动,责任总理制成核心议题
2025年10月,韩国政坛正在重启自1987年民主化以来38年来首次正式的修宪讨论。尹锡悦前总统遭弹劾后,国会议长禹元植提出的"提前大选与修宪公投同时举行方案"成为政坛焦点,宪法修正案已从单纯的政治口号转变为实质性课题。
责任总理制导入,权力结构改革的核心
此次修宪讨论的核心在于保留总统制但引入责任总理制,以强化国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平衡。现行的五年单任期总统制反复暴露出任期后半段的"跛脚鸭"现象和权力集中问题。责任总理制赋予国会任命总理和不信任投票的权力,从而实质性地强化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功能。
政坛部分人士将此称为"双首长制"或"半总统制",主张以法国式政府形态为模式。然而,在野党部分人士也提出纯粹议会内阁制的主张,围绕权力结构改革达成政治共识预计将不会容易。
38年来被搁置的基本权利条款,现代化需求凸显
修宪讨论的另一重要轴心是基本权利条款的现代化。自1987年修宪以来38年间从未修订的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一直被批评完全无法反映数字时代、人工智能革命、气候危机等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主要修订讨论事项包括:△新设信息权利和数字基本权利 △强化环境权并明文规定应对气候危机 △扩大劳动三权并保护平台劳动者 △明示生命权和安全权 △为加强地方分权而修订地方自治条款等。
特别是以学界和公民社会为中心,要求在宪法中明示个人信息保护、算法透明度、人工智能伦理等数字时代新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将碳中和和气候正义提升为宪法价值的主张也得到强烈支持。
政坛的算盘,修宪是否再次成为政争工具
然而,随着修宪讨论的正式启动,政坛"策略性利用"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自2016年朴槿惠前总统亲信干政事件以来,修宪在2018年文在寅政府、2022年第20届总统选举,以及2025年尹锡悦遭弹劾等共4次成为政治焦点,但都以失败告终。
批评声音认为,执政党和在野党根据各自利害关系不断变换立场,将修宪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历史正在重演。在野党目前掌握政局主导权,试图推动修宪,但执政党则以时机尚早论和质疑政治意图论予以对抗。
宪法修正需要国会在籍议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和国民投票过半赞成这一高门槛。国民正以冷静的目光关注政坛是否真正为保护国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民主主义而推进修宪,还是再次将其沦为谋求政治利益的手段。
修宪成功的条件:超党派共识与国民信任
专家强调,修宪要成功必须组建超党派共识机构,并确保充分的社会讨论期。同时指出,必须保障透明和开放的讨论过程,让国民充分理解修宪的必要性和内容并参与其中。
距1987年宪法制定已过去38年,韩国社会已发生了无法比拟的变化。数字革命、全球化、低生育率老龄化、气候危机等新挑战课题层出不穷。反映这些时代变化的宪法修订是真正的国民课题,这一点毋庸置疑。
问题在于政坛是否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意志和能力。国民正在密切关注政坛的诚意,期盼修宪不要再次沦为政治作秀。2025年的修宪讨论能否成为38年来的历史转折点,还是又一次被记录为失败,取决于今后政坛的行动。
阅读韩文原文: 38년 만의 헌법 개정 논의 본격화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