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发现XBB.1.5.10奥密克戎亚变异株感染率达31%,卫生当局启动秋季加强疫苗接种活动
韩国疾病管理厅(KDCA)于2025年9月27日报告称,在第38周(2025年9月15-21日)收集的新冠病毒标本基因组监测中,发现奥密克戎亚变异株XBB.1.5.10在测序样本中的比例达到31.1%,比前一周增加了2.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表明病毒正在通过抗原漂移和自然选择过程持续进化,自然选择偏向于具有增强传播性和改善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使其能够超越早期变异株获得宿主感染机会,即使在通过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计划已为大多数韩国人提供抗新冠重症基础免疫保护的人群中,这些疫苗对预防持续进化变异株感染的效果并不完美,因为这些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突变降低了抗体中和效率。
对于正在监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使用废水采样和临床标本基因组测序进行类似变异株监测的美国读者而言,这些发现反映了全球SARS-CoV-2进化模式,新的亚变异株通过累积突变持续出现,影响病毒适应性特征,包括传播效率、免疫逃逸潜力和疾病严重程度。这些进化动态是RNA病毒固有的特性,具有相对较高的突变率和较短的复制周期,允许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免疫环境,随着人群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增加,产生选择压力,有利于能够重新感染先前具有免疫力个体的变异株。
变异株进化模式和流行病学意义
XBB.1.5.10亚变异株代表XBB.1.5变异株的后代谱系,该变异株曾在2024年上半年主导全球新冠病毒感染,随后被具有传播和免疫逃逸竞争优势的后续变异株逐步取代。基因组分析表明,XBB.1.5.10除了继承XBB.1.5祖先的特征外,还携带额外的刺突蛋白突变,可能影响受体结合亲和力、抗体逃逸和病毒融合机制。实验室研究表明,这些分子变化可能比早期XBB亚变异株的传播效率提高10-15%,同时保持了近期奥密克戎时代新冠肺炎相对温和的疾病严重程度特征,相比于早期德尔塔和原始SARS-CoV-2毒株造成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更高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在2025年初主导韩国新冠病例的JN.1变异株已下降至15.2%的流行率,而XBB.1.5.10和相关亚变异株通过竞争替代扩大了它们的比例代表性。这种流行病学动态在传染病进化中很常见,即使具有适度传播优势的变异株最终也会通过指数增长数学规律主导循环病毒种群,有利于产生略多二代感染的边际更强传播性变异株,在多个传播代次中产生复合优势,使新变异株能够在8-12周内从初始检测的微量水平快速增长到占多数地位,具体时间取决于相对传播性差异和人群免疫水平。
XBB.1.5.10感染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特征是轻微症状表现,通常与普通感冒病毒或过敏难以区分,导致许多感染者在未寻求检测或实施隔离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继续正常活动。这种行为模式促进了持续传播循环,特别是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和社交聚集场所,轻微症状个体保持正常出勤,认为他们的症状反映轻微疾病而非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的新冠肺炎。这与早期疫情阶段形成对比,当时更严重的症状促使自愿行为改变和诊断检测,识别病例并实现接触者追踪干预,现在这些措施基本上已被放弃,因为新冠肺炎从疫情紧急状态转变为地方性平衡状态,接受持续病毒传播作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疫苗有效性和加强免疫策略
目前的新冠疫苗通过修改的mRNA序列或病毒载体载荷更新以针对XBB.1.5变异株刺突蛋白,尽管存在额外突变,但对XBB.1.5.10仍保持有效性,因为免疫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识别刺突蛋白区域以外病毒蛋白的T细胞反应。细胞免疫成分比特异性针对刺突蛋白表位的抗体反应更加持久,较少受到点突变的免疫逃逸影响,单个氨基酸替换可以显著降低中和抗体结合效率和疫苗对感染的有效性,同时通过识别不受刺突蛋白突变影响的多个病毒蛋白片段的T细胞免疫机制保持对严重疾病的保护。
然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在接种后6-12个月期间逐渐减弱,随着抗体滴度下降和记忆B细胞群体收缩至基线水平,降低了对感染和轻度疾病的保护,同时通常通过更持久的T细胞记忆维持对严重结果的保护。这种时间动态解释了公共卫生强调为高风险人群进行加强疫苗接种的原因,这些人群由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疾病面临的风险升高,即使是适度的免疫力减弱也会大大增加风险,相比之下,年轻健康人群对轻度新冠感染的耐受性较好,健康后果最小。
韩国疾病管理厅启动了秋季加强疫苗接种活动,专门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约占韩国人口的18%)、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包括器官移植受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养老院居民(其集体生活安排产生传播风险)以及医护工作者(其职业暴露产生感染风险升高,感染可能传播给易感患者群体)。这种优先策略与美国CDC加强疫苗建议类似,反映了基于风险的有限公共卫生资源分配,针对从加强疫苗接种中获得最大个人和社会效益的人群。
地方性转换和持续公共卫生监测
尽管变异株持续出现,新冠肺炎死亡率已大幅下降,2025年9月韩国每周死亡5-10例,而在早期疫情高峰期间,当人群免疫力仍然较低、医疗治疗仍不理想且更毒性变异株造成更严重疾病时,每周死亡人数曾超过100例。改善反映了累积人群免疫力、增强医疗管理(包括有效抗病毒治疗和改进支持性护理方案)以及病毒向较温和表型进化,可能由于自然选择偏向造成较轻疾病的变异株,允许感染宿主保持流动性和社会活跃性,促进传播,而非住院隔离或死亡的严重患病宿主。
新冠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占用率保持稳定在30%容量以下,表明虽然感染在地方性水平持续,但需要高级医疗干预的严重疾病仅影响感染人群的一小部分。医疗系统影响与早期疫情阶段根本不同,当时医院激增威胁医疗系统崩溃,需要非常措施,包括择期手术取消、急诊科分流和在不堪重负的设施中实施危机护理标准协议。这种稳定化使官方从需要全人群干预的疫情紧急状态转向地方性管理,接受持续病毒传播,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计划和医疗治疗获取专注于保护最高风险人群的资源,而不是试图通过不再被认为可持续或必要的社会限制实现病毒消除。
尽管如此,韩国疾病管理厅官员强调,新冠肺炎仍然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威胁,需要持续监测、疫苗接种努力和坚持基本预防措施,包括手部卫生、呼吸礼仪和在拥挤室内环境中佩戴口罩。这些建议反映了公共卫生哲学,在流行病控制措施与其社会经济成本之间保持平衡,专注于可持续、最小破坏性干预,而不是人群不会无限期维持的密集限制,因为疫情疲劳、经济压力和政治反对侵蚀了对可能在技术上减少传播但对持续实施不现实的激进遏制策略的依从性,因为人群不愿意无限期维持破坏性行为修改。
来源:韩国潮流新闻
0 留言